颜色产生的本质是因为吸光,一般有两种情况,一种是含有金属离子,如Fe,Cu等,本身的电子结构就能吸光;一种是Π的离域,共轭效应越强,需要的能量越小,越容易吸收可见光。按照光的能量排序,红橙黄绿青蓝紫,紫光能量最大。按照补色理论:
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到,如果物质颜色是绿色/蓝绿色/蓝色/紫色等,说明吸收的是红色,共轭效应很强;如果是黄色或者橙色,说明吸收的是紫光或者蓝紫光,共轭效应比较弱。大部分物质吸收的都是紫外光才能发生分子跃迁,因此是不会显示颜色的。显示出颜色的,一般都是有一定的共轭效应。
共轭效应与分子量没有绝对关系,只是跟分子的共轭基团有关系,比如双键、羰基、偶氮、硝基、亚硝基、醌类、磺酸基等,这些基团都有不饱和双键或者孤对电子。另外 一些助色(给电子基团)如-Cl,-OR等,可以增加吸光的概率。
举个例子,硝基苯无色,邻氯硝基苯就是黄色。邻氯硝基苯的分子很小,但也可以有颜色,因为硝基有一个双键+孤对电子,与苯环形成超共轭,再加上氯的供电作用,就容易吸光。